|
|
企业信息化误区:标准还是定制? |
双击自动滚屏 |
来源:通信世界周刊 发布者:dx116
发布时间:2011-10-19 阅读:3523次 【字体:大
中 小】 |
张鹏
在国内,很多人喜欢用信息化来评判一家企业管理方式的先进程度,因此在许多本土公司迅速壮大、发展过程中,信息化都是关键的一步。
纵观当下IT软件产业,虽然管理软件的种类层出不穷,但归纳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两类:一是以国外IT巨头SAP等为代表提供的套装管理软件,另一类则是本土化、扎根行业的国内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所提供的定制化的软件产品。
这两类软件之间的市场争夺已经相持多年,业界至今也未形成定论。而很多企业也在信息化摸索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,诸如软件水土不服、实用性不强,以及后续成本过高等很多难题。这些困难也直接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中的绊脚石,一些领导者也借此堂而皇之地停止了信息化步伐。
这些理由和解释包括:套装管理软件虽流程规范、部署迅速,但无法满足企业快速的需求变化;定制软件能满足定制化需求、后续维护力强,但系统迁移和升级能力较差,很多起初设定的个性化需求在系统完成后都变成了“空头支票”。
一些专家将此归咎于“中国特色”,也就是说,个性化是中国企业的生存之本,管理软件其实遭遇的是“个性化”的挑战。但笔者不以为然。
事实上,遵从“标准”还是追求“定制”,对于实现企业的个性化、差异化的生存方式并不存在直接的逻辑关系,简单说,套装软件也可体现灵活性,定制软件也会遭遇“水土不服”。
对于市面上大部分的IT管理软件产品而言,剥去鲜亮的IT科技外表,其本质上就是逻辑上的管理流程,而好的管理软件最终追求的就是体现领导者意志,形成管理流程。
当然,我们也无法忽略中国独有的市场特色,比如电信套餐一定要从“简单明了”变得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;电信服务在国家政策、企业政策、地方政策以及市场形势的多方驱使下,形成了“多变快调”格局;就连普通的业务开通/变更流程,也要针对不同客户群做出区分,建立“绿色通道”更是必不可少。
这些个性化的业务需求的确是为企业信息化提出了难度,但并非无解。
比如中国移动面对自身繁琐冗长的环节流程、以及多个业务部门难形成合力的困境,跳出“定制还是标准”的选择怪圈,大胆走出了“底层流程支撑平台+上层定制开发”的第三条道路,使得自身的流程优化能力提升了5倍以上。
应该说,电信运营商对于“个性化”的高要求是许多其他的行业企业无法比拟的,但运营商的信息化程度却并不低。这一点确实值得那些“借故退缩”的企业管理者们好好学习。 |
|
|
|